天气预报:
          教学教研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教学教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高考辅导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学海导航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课标实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教学反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校本课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长培养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 教学教研 >> 校本课程
校本课程
 
小小说与小品创作
发布日期:2012-05-15 发稿人:攸学常
前言
今天之所以把小小说与创作放在一起讲,是因为二者确实有极相近的地方。首先,二者都是语言的艺术;然后,在形式上都有意思,内容上都“有意义”;再有,都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,并且一般都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。我个人认为,一部小品的剧本就可以是一篇小小说的改编。
 
一、我的文学之路
攸学常,男,40岁,中共党员。1991年毕业于邢台师专外语系,同年被分配到南宫市段芦头中学任教。1999-2002年在河北师大英语教育专业进修并毕业。20048月被调入南宫中学任教。20077月任高一年级组副主任兼德育处副主任,20108月任高一年级二级部主任,现任高二年级一级部主任。
 谈及文学道路,要追溯到86-89年在南宫中学上高中的时候,当时受巴金的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和高尔基的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《我的大学》的影响,开始写小小说,不断在釜阳文学社(现在叫新洲文学社)主办的校报上发表;到了大学,开始在学校广播站和文学社当编辑,并发表小小说数篇。其中小说《爹》在新生入学第一期板报上发表,反响强烈;参加工作后曾一度辍笔,调入南宫中学后,再次唤发文学创作的青春。几年来,在闲暇之余创作小小说几十篇,大都在校报上发表。其中小说《希望》在《南中周报》改版后的第一期上发表。
进行文学创作只是反思生活、启发读者,至于能否鞭策社会,从不敢妄想。但愿能与同仁切磋技艺,逐渐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向成熟。
二、小小说发展史、文体及其文学价值
1.小小说的发展史。
真正意义上的小小说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那时出现了小小说作家的命名。主要有王蒙、冯骥才、刘绍棠、孟伟哉、从维熙等。那时的小小说又叫一分钟小说、微型小说。1990年河南信阳的汤泉池小小说笔会,标志着专事小小说创作的作者群体的形成。进入2000年以后,特别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被称为“小小说成人礼”即“当代小小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”之后,小小说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层次,作家趋向成熟,文体趋向自觉。
现今小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刊物是河南郑州《百花园》杂志社创办的《百花园》、《小小说选刊》,其领军人物是杂志主编杨晓敏。小小说的全国最高奖为金麻雀奖。自2005年在郑州举行首届金麻雀评奖活动以来,每年评选一次,成为小小说创作发起和发展的主阵地。
2.小小说的文体。
小小说是一种边缘性文体,它把小说、散文、杂文、诗歌、故事等文体的优势集于一身,(有人说是“四不像”)但独立成为一种文体。(王晓峰)他不完全同于小说,它拥有小说的基本要素——人物、情节和环境。但中长篇小说的表达更侧重于描写,而小小说更侧重于叙述。(谢志强)。小小说的性质是集虚构性、叙事性和文学性为一体。其创作艺术为暗示、立意、留白、片段、结尾等。其效果要有意思有意义。(王晓峰)
 
特别应注意的是,小小说创作时,要只提问题,不作结论,给读者留下参与的空间(留白);作家代替读者思考实际上是对读者的冒犯,作家要相信读者,尊重读者。(谢志强)
另外,小小说很容易写成故事。小小说注重的是细节和过程,它求真求思求感人;故事注重的是情节和结果,它求奇求变求曲折。语言所呈现出的意义大于其描述,就是小小说;止于或等于其描述就是故事。(石鸣)
3. 小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
小小说作为一种平民艺术,其题材紧跟时代节奏,已经成为平常人茶前饭后比不缺少的一种读物,消遣之余,得到一定的启迪。因此,小小说可以成为全民族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课程模块。尤其,近几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,大都为话题作文——实施了“三自”政策,即“立意自定”、“文体自选”、“题目自拟”。这便为使用小小说文体去写作文,显得特别恰如其分。
第一,小小说作为一种叙事类文体,立意深远、结构精巧、语言简练(字数800-1500);第二,话题容易展开。小小说具备一定的文学性、故事性、艺术性,内容不受限制,有很大的自由度,利于话题的展开。
什么是小小说?我个人总结了十六字:
        通俗语言、客观描述、精巧构思、彰显(人物)个性。
 换句话说是: 小小说是语言的艺术,是留白的艺术,是立意的艺术,是结尾的艺术。
 下面就以我二十年前在上大学是写的一篇小小说《爹》为例进行一下解说。(去年又进行了重写,)发表在《南中周报》上。
 
三、浅谈小品创作
小品,当它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时,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了,特别是有了电视,有了春晚后才从艺术院校的练习课中了出来。小品分话剧小品、哑剧小品、音乐剧小品、戏曲小品和相声剧小品等。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小品大都为话剧小品。如何认识和鉴赏一个小品的优劣,往往从小品的立意、选材、人物、冲突、语言等几个方面去看。小品作为一种独立、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,从它的本质特性和舞台呈现的艺术特征上看,有以下四个特点。 
  (一)、小品的,即以小见大。它常常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、或大事中的小侧面、小片断,去反映生活的主流,人生况味;以小见大,以巧见深,小而生情,小而迪智,正所谓一滴水见阳光,小品不能像独幕剧。人物关系更不能太复杂,否则,在一个十来分钟以内的时间里,是无法完成一个小品的全部单元和任务的。所以,小品是不能以情节来取胜的,不能指望小品讲述一个完美,漂亮的故事。更多的是偶遇、巧合、介入、突发、陡转等形式来完成的。
     (二)、小品的,即在于构思的精巧。俗话说袖手于前,方能疾书于后。有无精巧的构思,往往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其成色的高下,品位的高低。在构思时,结构点的选取和设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。结构点通俗地说,也叫戏眼,它是在戏剧结构中,选取最富戏剧性张力、最能表达戏剧内涵和寓意的构思的着眼点。精巧的结构点具有高度的情感凝聚力和暴发力,它能使观众由此生发出美好的情感和哲学思考。小品的还在于台词语言对白的精彩。台词语言是小品塑造人物、表达情感、感染观众的一个有力手段。一般,好的小品语言往往从生活出发,从人物出发,精彩、生动、具有人物个性、富于动作性和哲理性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如小品:《心理医生》中的心里拔凉拔凉地。精彩的小品语言不仅需要精心构思,更需要平素对生活的观察和累积所形成的功底。
  (三)、,即艺术要有意味。小品的思想意涵和艺术寓意应更加具有以少胜多,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。这是小品的,如果少了这个,那么再好看的舞台表现,再强烈的剧场效果,再精练的题材,再高超的艺术表演,也只是稍纵即逝的泡沫和味同嚼腊的宣传品。
  (四)、,就是删繁就简,单刀直入。要在十几分钟里引发戏剧冲突解决戏剧冲突,所以快捷就是小品的节奏主调。在剧本的创作上人物不能多,多一个人物就多一堆交待,多一段不必要的垃圾铺陈,能用两个演员完成的,就尽量不要用三个演员去完成。特别应注意的是:小品的矛盾进入要快,要开门儿见戏,即所谓的皮儿薄就在于此。语言要精心锤炼,惜墨如金,能说一句话不说两句话,戏剧路线是一路爬坡,一气呵成,要紧紧扣住观众的思维和心理节奏,迅捷、明快、鲜明、浓缩地过程,目的是强化结果。
    总之,小品,作为文学艺术形式(小说、散文、戏剧和报告文学)中戏剧的一种。首先说其题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须有生活,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。但简单地把生活照搬到作品中则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这就要高于生活——把多个能够围绕并突出主题的生活片段(镜头),有机地衔接在一起,使之符合情节发展。所谓“有机”,就是其前后顺序、轻重缓急要有合理安排。即把它们按故事的开端——发展——高潮——尾声等,进行艺术整合。
作为一种节日期间表演的艺术形式,“首先要有意思,然后必须有意义”。(赵本山)二者要兼顾。只逗乐,没有教育意义,则不能给人留下思考,笑完拉倒,没有回味,更不能“百看不厌”;一味说教,过于严肃深沉,与节日期间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和期盼格格不入,更与现今人们的欣赏目的相违背——在紧张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,通过观看小品得到放松与愉悦,至于启迪则是回味中的事了。总而言之,小品应该是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某种教育。
四、.小小说与小品的文体比较
通过上面两种艺术形式的分述,不难看出小品的创作形式很接近于小小说。其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既要有艺术处理或艺术夸张。它们往往描写的都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,或者说是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。无非小品在此基础上,采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罢了。具体点说:
1.小小说和小品(属于语言类节目)都靠语言表达取胜。其语言要精雕细琢,紧贴人物身份,凸显人物个性;
2.其取材均来源于生活,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贴的很近。小小说和小品都是平民艺术。(杨晓敏)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,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;
3.其故事情节都是一个生活片段(生活的横截面),且设计要精巧(不巧不成书),更多巧合,出人意料,方能引人入胜;
4.其人物性格主要靠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个性化来凸显。这往往靠艺术夸张的手段来完成。
5.谈及二者区别可谓甚小。无非是小小说往往留一个出人意料或留给读者思考的结尾;而小品则是一个较完整或完美的结局。另外小品的语言和动作则更幽默滑稽一些(取乐一些),小小说往往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。
基于此,在我创作小小说的同时,近两年也创作了两个小品节目,显得并非难事,顺理成章而水到渠成。
总之,无论小小说,还是小品,都应注意三点:一其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;二其语言形式和情节上有意思”;三内容背后要有意义。
 
大家设想一下,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特别使人喜闻乐见,就是其内容更接近人们生活,语言诙谐幽默,通俗易懂,最后就是都有发人深省的东西。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品味得出,但总感觉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力量在里面——为什么这个人物会这样呢?
下面让我们赏析一下赵本山的一部小品——《功夫》:
下面让我们赏析一下我本人去年元旦联欢会上的小品——《刘老师,我们错了》:
 

Copyright(C) 南宫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8825号-1
地址:河北省南宫市育才路 邮政编码:055750 Email:ngschool@163.com 联系电话:0319-5222592
建议分辨率:1024*768 技术支持:河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