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组 高海阳
2001 年中国开始第八次课程改革,经过十几年的蕴积和准备,已经到了课堂教学这个临界点上,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理念,那就是我们的课堂要从“教”堂转向“学”堂。那么,什么是“学”堂,这里的学不是指“学生”,而是指“学习”。因此,要分析课堂问答的过程,首先来看看学习是怎样一个过程。建构主义有个经典的鱼牛寓言,诠释了什么是学习。
池塘里住着一对好朋友,一只青蛙和一条鱼,作为两栖动物的青蛙经常有机会去看看岸上的大千世界,鱼关于岸上的知识都是从青蛙的口中得来的。一天,青蛙又从岸上回来,兴奋地告诉鱼它看到了一头牛,鱼就央求青蛙给它描述下牛长什么样。
鱼:“青蛙,快告诉我,牛长什么样吧!”
青蛙:“牛啊,身子很粗壮,肚子下面有四条腿,有一条尾巴,头上有两个尖尖的犄角,它是吃草的……”,在鱼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牛的形象,是一头“鱼牛”。
建构主义的这个鱼牛寓言给予我们许多启示,其中核心的一条是“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上的建构过程。”可见,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只是灌输知识的话,学生得到的是一种表面的、零碎的、不真实的理解。久而久之,在鱼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一个不真实的陆地世界,不仅有鱼牛,还有鱼鸟、鱼人等等。而提问是打破灌输的开始,有教育家说,把陈述句改成疑问句往往就意味着思考的开始。
试想一下,如果在鱼牛寓言里,鱼开始大胆提问,那将是下面这样的情形:
鱼:“青蛙,快告诉我,牛长什么样吧!”
青蛙:“牛啊,身子很粗壮,肚子下面有四条腿,有一条尾巴……”
鱼:“等下等下,我想问下,听你的描述 它是不是像一条很大的鱼?
青蛙:“哦,不是,如果你要说像什么的话,可能更像是——河马,对的,身形和腿的部分和河马很像。”
鱼:“哦,好的,那尾巴呢,是和我一样扇形的吗?”
青蛙:“哦,也不是的,它的尾巴是那种细细的、圆圆的,像一条小的水蛇。”
鱼:“那犄角呢?”
青蛙:“犄角……就像虾弯曲时那样。”
鱼:“哦哦,那我大致明白了。”
……
大家看,通过这样的回答,在鱼脑海里勾勒出的牛是不是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牛了。布鲁纳说,教学国策很难过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。而这个问题往往指的不是教师的问题,而是学生的问题。人的学习就是自己不断提问,不断解答的过程。
经过新课程改革十几年的洗礼,教师一言堂的面貌已经大大改善了,今天几乎很少再看到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。然而,一问一答就说明学生真正在思考吗?有时,一问一答也可以是一种变相的灌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