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预报:
          教学教研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教学教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高考辅导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学海导航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课标实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教学反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校本课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长培养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 教学教研 >> 新课标实践
新课标实践
 
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
发布日期:2017-03-13 发稿人:教科处

英语组   孙望辉

当今,作为一名高中教师,“课改”这两个字眼早已熟知,关于课改的相关信息、资料也学习过不少,而且我还亲自去山西新绛中学实地考察、去河南听取福建福安一中校长苏锦绣详细传授课改经验,从中我深知课改的核心是“以学生为主体”。同时“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”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,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。

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,就能够拨去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“迷雾”,引领教师将“教本位”变为“学本位”,从而优化教学行为,提高课堂效率。同样,由客体变成了主体,学生也就不会站在“教”的对立面机械、被动地接受,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,将以“授业”为主的“课堂”变成以“求知”为主的“学堂”,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、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,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,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、以情感激发情感、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,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、有道德的课堂生活。   

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,对于师生来说,不啻为一道福音。然而,尽管人们对这一理论耳熟能详,实践的结果却又往往不尽如人意。那么,怎样才能落实这一理念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?  

面向全体,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。为了保证课堂进度,提高教学效率,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,将常态化的课堂演变成与部分“尖子生”的对话。以学生为主体,应该不分厚薄,不计优“劣”,不用“精英对话”式的虚假繁荣来掩盖对普通学生的漠视。要有宽广的视野,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,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。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目标,设定不同难度的任务,保证他们都有事做,都能把事情做好,过上充实的课堂生活。要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,以悲天悯人之心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“政策”上的倾斜,并实现绩效评价的模糊化,使他们免遭课堂上的尴尬。   

学会倾听,让每一个学生都敢讲话,“我的学堂我做主”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,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,培养他们的成长自信。在学生阐明观点或发表看法时,教师要学会倾听。即使你不赞成他们的观点,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犯错权,绝不能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态,更不能粗暴地将他们的发言打断,要能和颜悦色地听他们把话讲完,以增强他们对学习主体的认知和理解。对于值得肯定的见解,要毫不吝啬地赞赏,千万不可求全责备。对于不常发言的学生,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,为他们提供讲话的机会,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、说下去,让他们在观点的阐述中懂得参与就是成功。   

关注过程,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思考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时常遭遇现实的挑战,是因为我们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,生怕学生学不会,考不好,以为只有自己讲得多,强调得充分,才能让他们记得牢,经得住考试。过分看重结果,往往会让我们的课堂只有知识,没有思想。没有思考的课堂,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能真正觉醒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将目光放在结果上,更不该越俎代庖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,明察他们的学习感情状态,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,鼓励他们主动发现,积极思索,大胆质疑,深入研讨,理性辨析,让他们在获取方法、感悟技巧时,养成批判精神,形成创新思维。  

巧妙生成,让师生共同享受成长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,并不是 淡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,任由学生率性学习。作为教的主体,教师不能一味地按教学计划行事,更不该视师生合作互动中生成的教学“资源”于不顾。要有强烈的课堂创造意识,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生成点,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,或适度点拨,让学生深层感悟,或抓住契机,让学生深入探究,或触类旁通,引领学生获取新知。让课堂在不断生成中妙趣横生,才能有在诗意流淌中师生的共同成长。

 

 

Copyright(C) 南宫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8825号-1
地址:河北省南宫市育才路 邮政编码:055750 Email:ngschool@163.com 联系电话:0319-5222592
建议分辨率:1024*768 技术支持:河北网